[1]徐金龙,汪婷婷.场景理论视域下非遗馆建设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6):33-39.
 [J].SAMSON,2023,(06):33-39.
点击复制

场景理论视域下非遗馆建设研究()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3年06
页码:
33-39
栏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出版日期:
2023-11-1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 ( 2023 ) 06-0033-07
作者:
徐金龙 汪婷婷
华中师范大学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关键词:
场景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馆
分类号:
G894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传承需要在特定的空间场景中完成,非遗馆作为真实载体,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条件,创造丰富的互动场景。我国非遗馆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具体实践中存在活态性呈现薄弱、创意性不够鲜明、数字化融合滞后等问题。非遗馆是非遗场景化的产物,场景理论在构成要素与理念层面与非遗馆建设相契合。可以从优化非遗展陈场景、塑造非遗消费场景、拓展非遗教育场景三个维度实现非遗馆场景化,这有利于促进非遗在当代的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张铮,于伯坤 . 场景理论下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路径探析[ J ] . 出版发行研究, 2019 ( 8 ) .
[ 2 ](美)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 . 一起卡拉 OKVS. 独自打保龄球:西方规则转为发展与民主驱动力的场景诠释[ J ] . 吴军,译 . 社会学评论, 2015 ( 6 ) .
[ 3 ]范玉刚,许诗怡 . 山东大运河的文化空间与场景塑造[ J ] . 中原文化研究, 2022 ( 3 ) .
[ 4 ]卜琳 . 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体系研究[ D ] . 西北大学, 2012.
[ 5 ]张娜娜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现状及问题研究[ J ] . 中国艺术时空, 2019 ( 5 ) .
[ 6 ]朱莉莉 . 传统的未来———当代非遗馆场域建构的思考[ J ] . 博物院, 2020 (2 ) .
[ 7 ]郭文豪,张笑楠,马英 .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现状研究[ J ]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8 ( 10 ) .
[ 8 ]万建中 .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势在必行[ J ] . 北京观察,2009 ( 3 ) .
[ 9 ]谢小娟 .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以南京博物院非遗馆为例[ J ] . 东南文化,2015 ( 5 ) .
[ 10 ]李静 . 不能过于“物质”地对待“非物质”[ N ] . 中国文化报, 2010-10-21 ( 8 ) .
[ 11 ]麻国庆,朱伟 . 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M ] . 北京:三联书店, 2018.
[ 12 ]杜韵红 . 从语境到生境:博物馆的“非遗”保护实践探索[ J ] . 文博学刊, 2020 ( 1 ) .
[ 13 ]王光文 . 推进非遗馆文旅融合:面临问题、可鉴案例和可行路径[ J ] . 经济论坛, 2023 ( 2 ) .
[ 14 ]徐晓林,赵铁,(美)特里·克拉克 . 场景理论:区域发展文化动力的探索及启示[ J ] . 国外社会科学,2012 ( 3 ) .
[ 15 ]王健,尹宏,胡燕,等 . 新时代扩大城市文化消费研究[ M ]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毛巧晖.微信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空间与民间文艺的重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25.
 [J].SAMSON,2017,(06):25.
[2]王宪昭.少数民族创世神话史诗的非遗功能———以瑶族布努支系《密洛陀》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14.
 WangXianzhao.TheFunc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oftheMinorityNationalities’theEpicofCreationMyth———TakingMiluotuoofYaoNationality’sBunuasanExample[J].SAMSON,2017,(06):14.
[3]周建民 庄桂成.建国初期武汉皮影发展状况及其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21.
 [J].SAMSON,2017,(06):21.
[4]沈思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节庆文化传承发现研究———以湖北省秭归县端午节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27.
 [J].SAMSON,2018,(06):27.
[5]纪明明.文化产业视角下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3.
 [J].SAMSON,2019,(06):13.
[6]马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共享的困局与出路[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27.
 [J].SAMSON,2020,(06):27.
[7]周雨城 陈露.科技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研究———以孝感雕花剪纸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33.
 [J].SAMSON,2020,(06):33.
[8]张文鲜 张兵 张洪芝.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思政课教学路径探析———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35.
[9]杨红 张天慧.大运河非遗活态传承利用杭州拱墅段经验[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24.
 [J].SAMSON,2021,(06):24.
[10]林凤春.非遗节庆的当代演变与创新发展———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29.
 [J].SAMSON,2021,(06):29.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3-09-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研究”(22FMZB003 )
第一作者简介:徐金龙(1979 —),男,湖北罗田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民间文化与动漫产业、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