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巧晖.微信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空间与民间文艺的重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25-28.
 [J].SAMSON,2017,(03):25-28.
点击复制

微信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空间与民间文艺的重构()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17年03期
页码:
25-28
栏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出版日期:
2017-06-2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2017)03-0025-04
作者:
毛巧晖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关键词:
微信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民间文艺
分类号:
I27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媒介构成了我们的环境,并维持着这种环境的存在。互联网改变了传统行业的业态, 重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更进一步为普通大众提供了自我阐释的文化空间。 这一方式重构了民众日常生活和民间文艺的表达。这就触及了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改 变,因此,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要关注的是这已经改变了的文化空间与文艺形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于杨.所有传统和服务应该被互联网改变[EB/OL].http:// baike.haosou.com/doc/7869991-8144086.html,2016-10-30. [3]习近平.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http:// china.newssc.org/system/20151216/000630140.html,2016 -10-30. [4]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文丛[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5](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M].文军,赵勇,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6. [7](美)沃纳·塞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 与应用[M].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8]朝戈金.“回到声音”的口头诗学:以口传史诗的文本研究为起点 [J].西北民族研究,2014(2).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王宪昭.少数民族创世神话史诗的非遗功能———以瑶族布努支系《密洛陀》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14.
 WangXianzhao.TheFunc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oftheMinorityNationalities’theEpicofCreationMyth———TakingMiluotuoofYaoNationality’sBunuasanExample[J].SAMSON,2017,(03):14.
[2]周建民 庄桂成.建国初期武汉皮影发展状况及其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21.
 [J].SAMSON,2017,(03):21.
[3]沈思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节庆文化传承发现研究———以湖北省秭归县端午节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27.
 [J].SAMSON,2018,(03):27.
[4]纪明明.文化产业视角下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3.
 [J].SAMSON,2019,(03):13.
[5]马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共享的困局与出路[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27.
 [J].SAMSON,2020,(03):27.
[6]周雨城 陈露.科技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研究———以孝感雕花剪纸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33.
 [J].SAMSON,2020,(03):33.
[7]张文鲜 张兵 张洪芝.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思政课教学路径探析———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35.
[8]杨红 张天慧.大运河非遗活态传承利用杭州拱墅段经验[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24.
 [J].SAMSON,2021,(03):24.
[9]林凤春.非遗节庆的当代演变与创新发展———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29.
 [J].SAMSON,2021,(03):29.
[10]李明晨.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煨汤工艺”为个案[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31.
 [J].SAMSON,2021,(03):31.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17 01 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CZW090) 作者简介:毛巧晖(1975-),女,山西襄汾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民俗学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7-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