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桑俊 王华龙.新媒体语境下传统戏剧类非遗传承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3):27-31.
 [J].SAMSON,2023,(03):27-31.
点击复制

新媒体语境下传统戏剧类非遗传承研究()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3年03
页码:
27-31
栏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出版日期:
2023-05-1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2023)03-0027-05
作者:
桑俊1 王华龙2
1.长江大学 人文与新媒体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2.南昌职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500
关键词:
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传承
分类号:
J805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新媒体是一种通过现代化科技渠道以及数字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现已成为传媒发展的主流。在此背景下,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受到了巨大冲击,使得其原有传播模式开始变革。由于剧团成员对新媒体认知不足,剧团资料数字化程度较低,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宣传、联合青年群体开展活态传承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伴随着文化环境迭代、受众群体缩小、市场份额萎缩,如今已至濒临失传境地。只有从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出发,分析其面临的困境与限制性因素,并提出对应的传承与保护措施,才能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媒体融合。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曾来海.新媒体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高翔.荆河戏《斩三妖》及其表演特色[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3]李明德,王含阳.新媒体传播模式及其对舆情治理的新要求[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
[4]朱创伟.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传播[J].歌海,2015(3).
[5](德)费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张巍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6]雒仁启,王华龙.地方戏曲的发展困境与突围策略———以荆州地区荆河戏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7]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408562.
[8]桑俊,李建 军.国 家 级 非 遗 项 目 “荆 河 戏”的 高 校 传 承 模 式 研 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
[9]抖音发布2021非遗戏剧数据报告,年轻人成听戏主力[EB/OL].http://news.cnr.cn/native/gd/20211201/t20211201_525676110.shtml.
[10]李国杰,程学旗.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6).
[11]蒋月侠,杨文艺.新媒体视域下地方戏曲的数字化生存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
[12]兰东兴.文化遗产影像记录的伦理和方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1).
[13]徐村,蒋友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式影像记录方法[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5).
[14]高忠严,张琬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民俗学田野作业反思[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毛巧晖.微信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空间与民间文艺的重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25.
 [J].SAMSON,2017,(03):25.
[2]王宪昭.少数民族创世神话史诗的非遗功能———以瑶族布努支系《密洛陀》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14.
 WangXianzhao.TheFunc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oftheMinorityNationalities’theEpicofCreationMyth———TakingMiluotuoofYaoNationality’sBunuasanExample[J].SAMSON,2017,(03):14.
[3]周建民 庄桂成.建国初期武汉皮影发展状况及其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21.
 [J].SAMSON,2017,(03):21.
[4]沈思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节庆文化传承发现研究———以湖北省秭归县端午节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27.
 [J].SAMSON,2018,(03):27.
[5]纪明明.文化产业视角下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3.
 [J].SAMSON,2019,(03):13.
[6]马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共享的困局与出路[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27.
 [J].SAMSON,2020,(03):27.
[7]周雨城 陈露.科技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研究———以孝感雕花剪纸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33.
 [J].SAMSON,2020,(03):33.
[8]张文鲜 张兵 张洪芝.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思政课教学路径探析———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35.
[9]杨红 张天慧.大运河非遗活态传承利用杭州拱墅段经验[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24.
 [J].SAMSON,2021,(03):24.
[10]林凤春.非遗节庆的当代演变与创新发展———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29.
 [J].SAMSON,2021,(03):29.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3 -01- 21
基金项目: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长江大学)开放基金项目“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2019001)
第一作者简介:桑俊(1970-),女,湖北荆州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民俗学、非遗保护研究。
通信作者:王华龙(1997-),男,山西太原人,主要从事区域文化与历史研究,E-mail:987474459@qq.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