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金龙 张璨璨.节日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转化策略——以郧西七夕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3):31-35.
 [J].SAMSON,2024,(03):31-35.
点击复制

节日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转化策略——以郧西七夕为例()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4年03
页码:
31-35
栏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出版日期:
2024-05-15

文章信息/Info

作者:
徐金龙 张璨璨
(华中师范大学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关键词:
关键词:节日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郧西七夕
分类号:
K892.11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摘要:岁时节日民俗作为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至今仍有着维系社会稳定、传承文化记忆的社会功能。七夕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北省郧西县作为我国七夕文化之乡,目前仍较完整地保留着相关民俗。郧西依托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充分结合当代社会要求,全面激活七夕文化记忆,打造七夕文化品牌,将郧西七夕文化资源转化为地方经济与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这对于节日民俗类非遗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学术研究,2003(8).[2]杜汉华.“牛郎织女”流变考[J].中州学刊,2005(4).[3]贺怡.湖北郧西七夕民俗文化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2.[4]季中扬,高鹏程.“非遗”保护与区域文化认同[J].文化遗产,2021(3).[5]巩盼盼.利用影视手段保护和开发“非遗”的启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6]张勃.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七夕节的当代重构及意义[J].文化遗产,2014(1).[7]叶舒宪.符号经济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七夕节”[J].江西社会科学,2005(10).[8]郑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儿童意识”——从日本民俗活动中得到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8(9).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毛巧晖.微信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空间与民间文艺的重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25.
 [J].SAMSON,2017,(03):25.
[2]王宪昭.少数民族创世神话史诗的非遗功能———以瑶族布努支系《密洛陀》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14.
 WangXianzhao.TheFunc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oftheMinorityNationalities’theEpicofCreationMyth———TakingMiluotuoofYaoNationality’sBunuasanExample[J].SAMSON,2017,(03):14.
[3]周建民 庄桂成.建国初期武汉皮影发展状况及其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21.
 [J].SAMSON,2017,(03):21.
[4]沈思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节庆文化传承发现研究———以湖北省秭归县端午节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27.
 [J].SAMSON,2018,(03):27.
[5]纪明明.文化产业视角下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3.
 [J].SAMSON,2019,(03):13.
[6]马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共享的困局与出路[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27.
 [J].SAMSON,2020,(03):27.
[7]周雨城 陈露.科技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研究———以孝感雕花剪纸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33.
 [J].SAMSON,2020,(03):33.
[8]张文鲜 张兵 张洪芝.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思政课教学路径探析———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35.
[9]杨红 张天慧.大运河非遗活态传承利用杭州拱墅段经验[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24.
 [J].SAMSON,2021,(03):24.
[10]林凤春.非遗节庆的当代演变与创新发展———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29.
 [J].SAMSON,2021,(03):29.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401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研究”(22FMZB003);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重点项目“快手短视频对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转化研究”(2022Z02)第一作者简介:徐金龙(1979—),男,湖北罗田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民间文化与动漫产业研究。通信作者:张璨璨(2000—),女,山东阳谷人,主要从事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研究,Email:593383909@qq.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