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学术研究,2003(8).[2]杜汉华.“牛郎织女”流变考[J].中州学刊,2005(4).[3]贺怡.湖北郧西七夕民俗文化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2.[4]季中扬,高鹏程.“非遗”保护与区域文化认同[J].文化遗产,2021(3).[5]巩盼盼.利用影视手段保护和开发“非遗”的启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6]张勃.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七夕节的当代重构及意义[J].文化遗产,2014(1).[7]叶舒宪.符号经济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七夕节”[J].江西社会科学,2005(10).[8]郑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儿童意识”——从日本民俗活动中得到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8(9).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毛巧晖.微信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空间与民间文艺的重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25.
[J].SAMSON,2017,(03):25.
[2]王宪昭.少数民族创世神话史诗的非遗功能———以瑶族布努支系《密洛陀》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14.
WangXianzhao.TheFunc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oftheMinorityNationalities’theEpicofCreationMyth———TakingMiluotuoofYaoNationality’sBunuasanExample[J].SAMSON,2017,(03):14.
[3]周建民 庄桂成.建国初期武汉皮影发展状况及其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21.
[J].SAMSON,2017,(03):21.
[4]沈思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节庆文化传承发现研究———以湖北省秭归县端午节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27.
[J].SAMSON,2018,(03):27.
[5]纪明明.文化产业视角下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3.
[J].SAMSON,2019,(03):13.
[6]马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共享的困局与出路[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27.
[J].SAMSON,2020,(03):27.
[7]周雨城 陈露.科技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研究———以孝感雕花剪纸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33.
[J].SAMSON,2020,(03):33.
[8]张文鲜 张兵 张洪芝.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思政课教学路径探析———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35.
[9]杨红 张天慧.大运河非遗活态传承利用杭州拱墅段经验[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24.
[J].SAMSON,2021,(03):24.
[10]林凤春.非遗节庆的当代演变与创新发展———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29.
[J].SAMSON,202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