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雨城 陈露.科技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研究———以孝感雕花剪纸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33-37.
 [J].SAMSON,2020,(04):33-37.
点击复制

科技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研究
———以孝感雕花剪纸为例
()
分享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0年04期
页码:
33-37
栏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出版日期:
2020-06-2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673-1395(2020)04-0033-05
作者:
周雨城 陈露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路径孝感雕花剪纸
分类号:
J528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时代考验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国家级非遗孝感雕花剪纸保护传承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传承人培养、资金支持、非遗数字化保护及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驱动下,可以通过科学技术赋予孝感雕花剪纸新的时代内涵,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06).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3]余日季.基于AR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研究[D].武汉大学,2014.
[4]宋俊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几点思考[J].文化遗产,2015(2).
[5]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6]翟姗姗,刘德印,许鑫.抢救性保护视域下的非遗数字资源长期保存[J].图书馆论坛,2019(1).
[7]章立,朱蓉,牛超,邵丝语.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维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以惠山泥人为例[J].装饰,2016(8).
[8]张效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以青海刺绣艺术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8(3).
[9]韩致中.新荆楚岁时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10]金颖颖.孝感雕花剪纸的审美形态[D].湖北美术学院,2010.
[11]李伟.“孝感雕花剪纸”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8/t20190830_70800.htm.
[13]徐金龙,黄永林.民间文学资源向动漫产业资本的创造性转化[J].民俗研究,2016(4).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毛巧晖.微信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空间与民间文艺的重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25.
 [J].SAMSON,2017,(04):25.
[2]王宪昭.少数民族创世神话史诗的非遗功能———以瑶族布努支系《密洛陀》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14.
 WangXianzhao.TheFunc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oftheMinorityNationalities’theEpicofCreationMyth———TakingMiluotuoofYaoNationality’sBunuasanExample[J].SAMSON,2017,(04):14.
[3]周建民 庄桂成.建国初期武汉皮影发展状况及其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21.
 [J].SAMSON,2017,(04):21.
[4]沈思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节庆文化传承发现研究———以湖北省秭归县端午节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27.
 [J].SAMSON,2018,(04):27.
[5]纪明明.文化产业视角下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3.
 [J].SAMSON,2019,(04):13.
[6]马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共享的困局与出路[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27.
 [J].SAMSON,2020,(04):27.
[7]张文鲜 张兵 张洪芝.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思政课教学路径探析———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35.
[8]杨红 张天慧.大运河非遗活态传承利用杭州拱墅段经验[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24.
 [J].SAMSON,2021,(04):24.
[9]林凤春.非遗节庆的当代演变与创新发展———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29.
 [J].SAMSON,2021,(04):29.
[10]李明晨.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煨汤工艺”为个案[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31.
 [J].SAMSON,2021,(04):31.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0 03 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16JJD860009)
第一作者简介:周雨城(1988—),男,江西上饶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0-09-28